民国总统黎元洪是民国八位总统中最富传奇色彩,同时也是最被扭曲的一位。黎元洪世居湖北省黄陂县。本人出生在汉阳。不想,他却在北国度过了少年时代。
这个变故,要从其父黎朝相说起。行伍出身的黎朝相,早年参加鲍超的霆军。鲍超称病辞职后,朝相划入唐仁廉的仁字营。从此跟随唐仁廉转战于河南、山东、直隶等地。1874年唐仁廉就任通永镇总兵,朝相随仁字营调到直隶北塘驻扎。二年后,黎朝相当了把总,薪俸随之增加,便将居住在汉阳的家室迁到北塘。不想这一迁,便在北塘定居了,与北塘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父来北塘的黎元洪年交13岁,正值读书年龄。当时的北塘文风极盛,个人兴办的书馆就有30余家。黎朝相对儿子的成长十分重视,将黎元洪送进声誉极高的塾师李雨霖的家馆,攻读四书五经。黎朝相深谙业精于勤的道理,对儿子的学习,不仅严格,而且悉心辅导。公余之暇,常给儿子讲述《春秋左传》里的战争故事,对黎元洪后来形成的\"武德观\"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黎元洪来北塘的第二年,母亲陈氏为他生了一个弟弟。恰在这时,父亲黎朝相升任千总。一家人在饱经忧患之后,既得团圆,又添新口,而且官星高照,可谓\"三喜临门\"。不料,好景不长,母亲陈氏产后失调,又受了暑热,没几天就病倒了。几个月卧床不起,治无效,告别人世。年仅14岁的黎元洪,只得辍学留家,照顾出生不久的弟弟。但不久,黎朝相让随他同来北塘的吴敬君(黎元洪的童养媳)照看小儿子,又把黎元洪送入塾中读书。
李雨霖夫妇一面安抚,一面勉励,让他节哀向学。黎元洪经过失学痛苦,读书越发用功,在李雨霖塾中五易寒暑,读完四书五经,又读了《御批纲览辑览》,为后来的戎武和从政储备了治和历史知识。黎元洪16岁这年,父亲续娶北塘崔氏为妻。后母年方37岁,比父亲年少10岁,为人贤淑,对他和弟弟就像亲生一样,他对后母也很孝敬。这年家运中兴,父亲升任都司,二年后又升为游击,家境随之改善黎元洪这时才感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1883年,黎元洪已满18岁。课余之暇,常到父亲兵营玩耍,对骑马操练很感兴趣。这年春天,天津水师学堂招生的消息传到北塘,黎朝相鼓励儿子前往应考,被张榜录取,成为学堂第一期管轮班学员。入学不久,父亲突然患病。黎元洪只好放下没翻几页的课本,从天津匆匆赶回北塘。然而,他还是没有见到父亲的活面。黎元洪望着两眼紧闭的父亲,悲痛欲绝。
自此,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断绝,全家衣食靠他每月4两赡养银以及后母做鞋垫出售来维持。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和衷共济,日子还算过得去。生活苦难激励黎元洪更加发奋图强,学习成绩飞猛进。1887年毕业时被破例赏六品顶戴衔。是年,未婚妻敬君年满18岁,后母崔氏为他们操办了婚事。
婚后不久,22岁的黎元洪告别他的第二故乡北塘,踏上了海军生涯的征程。1913年,已是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派人到北塘为草葬在那里的父亲黎朝相重新立墓。当地一位风水先生建议将新墓建在庄外石桥以西的芦苇地里,说那里是块龙凤地。来人不敢做主,便画影图形向黎元洪请示。黎元洪想起幼年到那里拾草,曾见过长蛇与鹌鹑争斗的场面,便决定在那里为父亲建造墓地。不久,一座壮观的黎公墓便出现在桥西了。
黎公墓占地半亩,为汉白玉结构。墓圈为正方形,圈上飞禽走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站在墓圈四周上展翅欲飞的仙鹤,更是精美绝仑。墓体为圆形,前有墓碑竖立,上刻黎公名讳,卒年;孝男元洪字样。远望黎公墓,皑皑莹莹,与庄外石桥一起晨迎日出,晚送夕阳,蔚成了北塘庄外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看到它,自然会想起少年生活在这里的黎元洪。
黎元洪在北塘为父立墓那年,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学堂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黎元洪追念自己少年时在北塘读书的困苦,拨给北塘镇公所一块芦苇地和两千元中国银行股票,资助北塘开办学堂。镇公所据北借广慧寺各殿为校舍,办起了北塘第一所学堂--北塘贫民小学。学校秉承黎元洪的义举,全部义务授课。给贫民子弟开辟了一条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