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前身是久大精盐公司的化工研究室。1920年范旭东先生为拓展事业的需要,在久大精盐厂附近辟地数亩,投资10万银元,营造一所化工研究室,其中设置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化学实验室、动力室等,并附有图书馆。
范旭东先生为加强这个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出它的效能,1922年8月把研究室从久大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单位,改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它是我国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机构。
当时,永利碱厂(天津碱厂的前身)仍在建设之中,经济十分困难,要办研究机构,必定要多一份开支,而范旭东先生对学术研究不仅有很大的决心,而且气度不凡,愿意拨巨资进行创建。并率先将久大应得的酬金全部捐出作为黄海社的经费,受其影响,永利碱厂全体发起人都表示,全体创办人所得酬金悉数永远捐作黄海研究学术之用。并经其兄范源濂先生介绍,得知开滦煤矿有位饱墨之士、著名的化学家孙学悟博士,能胜任研究所主持之职。
孙学悟,字颖川,山东威海人,早年为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又官费留学美国,与侯德榜博士同为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同学。191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受聘开滦煤矿任总化学师,月薪三百银元,物质条件优越。当初侯德榜博士受命去开滦诚邀孙学悟时,曾半开玩笑的说:“咱们的薪金待遇可比不上开滦!”孙学悟郑重地回答:“如果为了高薪和优厚的待遇,我何必回国?回国后又和英人共事,这难道是我回国的初衷?如果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建咱们国家自己的化工事业,就是穷也干。”他欣然接受范旭东先生的邀请,出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社长。
为什么化工研究社以“黄海”为名?这是因为它诞生于塘沽。塘沽濒临渤海,而渤海汇合百川,朝宗于黄海。海洋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化学工业的广阔天地,也是大好的实验场所。范旭东先生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黄海成立时还制定了一个社徽。社徽为圆形,外圈为齿轮,代表工业的动力,内圈是互相涵抱的三个部分,一是致知,二是穷理,三是应用,互相涵抱表示彼此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成立之初,主要是协助久大、永利调查和分析原燃物料,试验长芦盐卤的应用,其次是探讨研究方向,为今后永利碱厂开拓新产品打下基础。
1928年起,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研究得出用广东沿海的藻类为原料试制钾肥和碘的方法。同年5月,又采集山东博山铝土页岩矿石为原料,于1935年试炼出我国第一块金属铝样品,并用以铸成飞机模型,以志纪念。1931年,成立菌学室,开展对酒精原料和酵母的开拓、选择、研究,推动了我国菌学及酒精工业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津沽沦陷,黄海社随久大、永利迁入四川,先长沙,后在五通桥购地建房继续研究。1951年12月,黄海社归入中国科学院,至此,私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不复存在。
永利碱厂创办人尊重科学,重视人才培养。他们广招贤士,延揽人才,潜心科学研究,并与久大、永利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这在80多年前的旧中国不能不说是慧眼独具,高瞻远瞩之举,以致后来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永利是一个技术篓子。”
历史证明,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天津碱厂的昨天,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天津碱厂的今天和明天。
今日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建筑保存完整,她不仅目睹了天津碱厂80多年成长壮大的历程,而且已成为全国化工系统、天津市和塘沽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我厂的厂史展览馆,继续向人们昭示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