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地处蓟运河人海口。人海前的蓟运河,在北塘境内形成了几道湾。而蓟运河流人的渤海湾,又是一个水温较高、风力不大的良湾。河湾和海湾为北塘构成了优良的天然渔场。这就使北塘上岸的鱼类不仅品种多,而且个大、肉服、味美。
河海两鲜的品种
北塘河海两鲜品种繁多。这里择其最具鲜明特色的,作如下概括。
一绝:桃花蚶子。
一种小白蚶子,口含微型粉红桃花蟹(俗称沙合蟹)。形态娇美可爱。
春初产于北塘河口咸淡水交界的浅海里。不过这种蚶子很难捕获。因为桃花蟹在蚶子壳里寄生的时间一纵即逝。笔者本北塘人,对此种蚶子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大概就是这个缘故了。有幸者网获,多以此饦。蚶子和蟹都是海鲜中顶极品种,可称得上强强联合。苦熬了冬三月无鱼之旅,能吃上桃花蚶子饦,观者都要馋涎欲滴了。
河豚鱼
二稀(西):西施乳、西施舌。西施乳,即河豚鱼白(精巢)
提起河豚,历代文人不乏赞美诗词。明朝进士成始终就有“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得更精妙:“不吃河豚,不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鱼无味。”可是,我们不少人,却谈之色变,畏惧河豚的毒素而弃之。其实河豚本身没毒,毒是几种细菌聚集在河豚腹内制造的,鱼肉和精巢是没毒的。处理得当,即可安全食用。
西施舌,即女儿蛏。《白蛇传》水漫金山一折,协助白娘子奋战法海的蛏姑,便是这女儿蛏的艺术造型。清文艺鉴赏家李渔描绘西施舌:“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如美女之舌。”这恐怕是女儿蛏称之西施舌的来由。将美味与美女联系起来,可谓天生美味,人赋妙意。
银鱼
紫蟹
三宝:银鱼、紫蟹、纤板刀
银鱼,古称会残鱼,相传是残羹入水化成。此鱼体白如银,体长16公分左右。在浅海产卵化后回游入蓟运河。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只有北塘境内的蓟运河银鱼,眼睛是金黄色的。人称“金眼银鱼”,是银鱼中的上品。出售时,雌雄配对,衬托菜叶,白绿分明,清嫩喜人。为朝廷钦定的贡品。
银鱼放汤,具有一种独到的清香。因而银鱼火锅是火锅中的登峰之肴。有诗赞道:“银鱼给酒纳于觞,味似黄瓜趁作汤,玉眼何如金眼贵,卫河不如蓟河强。”
紫蟹,中华绒蟹的一种。冬季出产于蓟运河北塘境内。大如银元,小如铜钱,因而也称金银蟹。称紫蟹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此蟹全身布满紫色釉斑而得名;一说起开蟹盖,蟹黄呈猪肝紫色而名之。
紫蟹一般与银鱼合用。银鱼紫蟹火锅,是北方冬季富足人家才敢想的一道佳肴。
此外,蟹黄与蔬菜配伍制成的菜肴小吃,不仅味美而且提高了食品的品位。如渔樵酒家近期推出的蟹黄包,就赢得了广大的市场。
纤板刀,是洄游于北塘河口咸淡水之间的刀鱼。因开关很像木船纤夫胸前的纤板而得名。此鱼多刺,但味道独特,与海中的鲙鱼并称“河刀海鲙”是京津两地食客刻意追求的美味佳肴。如:汕炸刀鱼,醋烹刀鱼等。
对虾
黄花
鲙鱼
海蟹
四珍:对虾、黄花、鲙鱼、海蟹
对虾,又名东方大虾。雌性呈青兰色,雄性呈棕黄色。出售时,首尾相插成对而得名。北塘河口曾是对虾的主要产地,产量十分可观。笔者记得,50年代初一对对虾只卖5角钱。北塘住户几乎是一日三餐有对虾。鲜吃不了,就干制。家家院内的墙上都挂有几串。红虾,绿树,蝉鸣,营造出北塘初夏一道亮丽的风景。
黄花鱼,又名小黄鱼。北塘谷雨季节上市的主要海鲜。这是因为,谷雨季节黄鱼由黄河南部北上,洄游到渤海湾觅食,产卵。据考,黄鱼有一个习性——闻响动而上浮,因而北塘渔船在起网时都要鸣锣。黄鱼听见锣声纷纷上浮,于是一网两船的奇迹出现了。留下了“鸣锣惊鱼”的习俗。
鲙鱼。《畿铺通志》载:“鲙鱼,细鳞多刺,天津出。”天津出,是个笼统的概念。确切地讲,产地是沿海渔村。北塘河口海浅,含盐最低,水温适宜,饵料丰富,是出产鲙鱼的重要渔场。
鲙鱼虽多刺,但鱼肉洁白细腻,味道极其鲜美,是鱼中的上品。鲜食鲙鱼,还给北塘孩童提供了一件玩具,即鲙鱼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形象逼真的仙鹤。在鲙鱼旺季里,孩子们手持仙鹤飞出家门,穿街过巷,比试仙鹤飞翔高远,又是北塘夏季里的一道风景。
海蟹。北塘海蟹以梭子蟹为主。有尖脐与圆脐之分,即尖脐为雄性,圆脐为雌性,大小不一。大的尖脐蟹,伸开两张大挟,三个可达一人高。笔者记得,50年代初,大尖脐蟹,一斤只卖六七分钱。两只尖脐蟹可弃一顿饭。在海蟹旺季里,北塘人吃完螃蟹,还将外壳收存晾晒,卖给农家作肥料。因而时有“螃开皮子的卖——”的吆喝声,从里弄传来。
狼鱼
海鲶
五奇:狼鱼、秃皋、海鲶、慈安、神仙梭
狼鱼一群称五奇,主要是指它们的相貌奇特。你看狼鱼的头,说龙不像龙,说蛇不像蛇。样子凶凶的,让人望而生畏。难怪只有北塘人才敢吃它。北塘有食谚说:“狼鱼顶梭鱼,梭鱼顶肉吃。”细品狼鱼,真有猪肉的味道。
再说秃皋。别看它其貌不扬,头上顶着两只眼睛,大得与身子不成比例,却能水旱两路称雄。每当运河涨潮,活动在河口的秃皋便纵身抢占潮头,借着水势涌入运河,一路上威风凛凛。等河水退潮了,它却从容大度地留在运河广袤的滩涂上。不像其它水族生怕被潮水遗弃。当潮水退尽,两岸滩涂暴晒在炎炎烈日下,连土蟹都躲进深穴了,秃皋鱼却蹦蹦跳跳,觅食、交欢,尽逞风流。
不过,笔者未见有人食秃皋。一次上鼓浪屿,岛上家家餐馆门前的水族盆里,都能看到秃皋的尊容,说明它是可食的。北塘人不吃它,想是当年海鲜富饶,不把秃皋看在眼里。要是放在现在,就另当别论了。
海鲶样子不算奇特。它的奇特处在于嘴巴上的两块肉,干制后称“琥珀肉”,其鲜美在干贝之上。据传,北塘御史陈鸿翊曾用此肉取悦咸丰皇帝,为家乡办了几宗大事。
神仙梭被列为五奇之一,是因为它样子很象梭鱼,而干制后放汤,其味鲜得出奇。
慈安说它奇,是它总也长不大,老是不足3寸长。可它和北塘人的关系最密切。家熬、水炸、干制放汤,都离不开它。
河海两鲜的影响
北塘为盐咸不毛之地。蔬菜等生活副食品靠外地供应,远不如鱼虾来得方便和便宜。结果形成了以鱼虾佐饭的民风习俗。据史载:明末清初,北塘有人口四万余。每日无鱼不下饭,鱼虾的上市量当是一个不少的数字。更有甚者,北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谚:“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意思是说,要赶在鱼虾新鲜时吃到它,不惜去典当。这也不无道理。比如晃虾,寄生时间十分短暂,一晃就过去。当时吃味道鲜美、香嫩,稍过时日,则皮厚肉粗不是味道。没钱怎么办?去当当。
北塘河海两鲜还深深影响着明清两代的御膳房。北塘地方官要按季节向朝廷供奉应时的河鲜和海鲜。比如谷雨进对虾,小满进黄花,冬令进银鱼,数量都十分可观。据史载,明朝大太监刘瑾最爱吃银鱼。为此在天津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银鱼生产的部门,叫“银鱼监”。派太监毕珍负责选送优质银鱼,供他和皇室食用。又如:公元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要北塘进银鱼700对。数九隆冬,渔民冒着凛冽的寒风,站在冰河里凿冰捯银鱼,一天也不一定捯上两对来。可见北塘渔民为此所付出的辛苦。
北塘河海两鲜还造就了一大批“海味方丈”。“海味方丈”是指吃海鲜出名的人群。如天津的大盐商,下野的总统总理等。他们有钱又有闲,以品尝北塘海鲜为乐事。几首顿顿不离北塘海鲜。大盐商查日乾在水西庄别墅举办北塘海鲜宴,仅专门负责传菜的女婢就有12人,其豪华作态可见一斑。
住在英租界的下野总统曹锟,是“海味方丈”的领袖。他出生是大沽,从小闻惯了鱼腥味,更是无鱼不成席。
于是,内销和外需,使北塘成为了名享京、津、冀以及东北一带的海鲜集散地,形成了北塘海鲜的气候。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末,北塘河海两鲜异军突起,占据了塘沽整个餐饮业,几乎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饭店都打出了“北塘海鲜”的招牌,北塘河海两鲜又一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又以无以伦比的美味,营造出广阔的市场。
文/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