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2日采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以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舒萍两位专家学者,请他们解读“招工难”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及对滨海新区产业发展影响。
劳动力转移拐点已经提前到来?
范剑平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十分关注。他认为,受国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影响,2003年—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前十年高出3.1个百分点,去年增速仍继续高于前五年平均增速。受之影响,劳动力市场因素也发生积极变化。
根据国外劳动力转移相关模型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会在2015年到来,但事实上,去年5月沿海省份纷纷告急,就出现“民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转移“拐点”提前到来。
不是没有劳动力 是待遇无吸引力
范剑平认为,今后随着劳动力供求周期的变化,必须给农民工合适的价位,才能够吸引其从农村出来打工。因此,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价钱过低,吸引乏力。这也预示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涨。而劳动者报酬的逐步提高,又将有利于中国成为稳定的消费大国,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资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消费不降反增。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次于1986年次高峰。
“招工难”或将加速新区产业升级转型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舒萍也认为,国家惠农政策以及相关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使得滨海新区劳务工输出地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提高,工源减少,是导致“招工难”的主要原因。随之,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招聘成本也将提高,对于一些利润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言,将会加速其转型升级。
舒萍表示,短期内,应对“招工难”,应不断打造提升滨海新区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提高务工人员报酬待遇,同时,积极拓展用工渠道来源。而从长远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趋势,对于滨海新区加速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或将成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