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对接滨海新区共建开发区,专家认为有利于优势互补,同时提醒做好协调,使政策执行满足各自区域的不同要求。
日前,黄河三角洲对接滨海新区首个异地共建开发区——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牌,开启了中国两大经济区域深度合作的新进程。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刚刚获批不久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完成滨海行政区划设立的滨海新区进行跨区域合作,完成环渤海区域内首个异地共建的开发区,可谓找寻到了新的发展模式,也将逐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跨区域合作可实现双赢
据记者了解,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由山东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红桥区联合建设、共同开发,位于山东省庆云县境内,由庆云县具体承办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天津滨海新区与山东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和产业对接优势。
“黄河三角洲有着复杂的自然环境,近年来的开发治理使得黄河三角洲具备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能力。”刘云中说,如果依托环境治理,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经济,对于山东本省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跨区域合作经济发展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也会十分明显。“这样的跨区域对接,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山东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滨海新区的全面启动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会非常明显。
“滨海新区的发展除带动天津本地的经济发展之外,还会利用滨海新区特有的政策优势,发挥天津原有的产业优势带动环渤海地区其他省份的共同发展。”肖金成说。
据了解,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中心研发、仓储物流、保税、商务金融和高效生态农业六大功能区。
刘云中认为,这样的功能区布局符合黄三角高效生态的要求,也迎合了天津的产业优势。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说,土地资源也是山东对接滨海,共建科技园区的一大优势条件。“山东的土地资源丰富,这对于一个新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据记者了解,负责承办建设此次科技园区的庆云县属于海浸区,地碱水咸,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境内仍有近6万亩盐碱地有待开发,发展潜力巨大。
产业定位有利于优势互补
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定位和两地产业优势。对此,陈秀山认为,滨海新区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定位略有不同,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共促环渤海区域发展,根本途径都是通过发挥各自产业优势,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天津的产业具有服务型、外向型的特点,同时配合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必将为山东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通道。”陈秀山说。
据了解,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位重点“培大育强”——以高新技术、管材管件、精细化工、轻工食品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总部经济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其中,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以钢铁加工为主的管材管件和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陈秀山表示,这样的产业定位符合区域发展特点,利用两区域的不同优势条件共同建立经济发展区有利于优势互补,同时也可以避免各自区域发展的短板。
刘云中则提醒,跨区域合作开发科技园区,需要注意政策的执行能否满足各自区域的不同要求。这需要两区域做好协调,以避免在未来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执行问题。
“正确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是新区发展的前提条件,依托众多优势条件,在建设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后,完成产业的引进是至关重要的。”陈秀山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