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探访记
天津港
题记
2006年,国务院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对滨海新区提出的建设目标之一是“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眼下,一座领先世界、由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造的生态文明“试验田”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滨海新区破土而出。这座面积30平方公里的新城有别于其他传统城市,它不仅更宜居,而且更环保节能,它的志向是用10-15年的时间探索未来人类生存新模式,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城市。
然而,美好的愿望必须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上,盐碱滩涂占据了很大面积。这里的土壤草木难生,地下水是咸水,民间流传着“一年枯,二年黄,三年进灶膛”的说法,“宜居”、“生态”在这样的土地上变为现实是个极大的挑战。应付挑战、战胜困难,在滨海新区人的眼里,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盐碱滩上的绿洲 一家园林公司和滨海新区
王石带领万科地产刚刚进军滨海新区之时,便遭遇了盐碱地的“阻击”。
10年前,万科在天津东丽湖附近买下4300亩地,打算建高档住宅区。没有料到,因为土壤的盐碱化,万科遭遇“年年种绿年年黄”的尴尬,项目开发进度大受影响。急红了眼的万科“四处寻医”,聘请过几个单位做方案,效果都不理想。后来听说天津开发区也是在盐碱滩上搞绿化,王石赶紧跑到开发区考察。
王石被开发区在盐碱滩上建起的绿洲深深震撼。他当场拍板,由负责开发区绿化的泰达园林公司来做万科城盐碱地绿化设计。紧接着,万科把全部养护任务也交给泰达园林公司,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前不久,万科公司在这个小区的业主中作了一项调研,对“你认为万科城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的提问,51%的业主回答:生态环境景观。
天津开发区的土地,原来是盐场的盐池,含盐量比海水还高。中国第一座碱厂——天津碱厂就坐落在塘沽区中心位置,有80多年的生产历史,在塘沽、开发区和保税区沿线,堆积了占地共3.5平方公里、一刮风就漫天飞灰的3座碱渣山。泰达园林建设公司总经理张清告诉记者:“盐碱地开发是世界难题,国际上没有一个城市完整的建在盐碱地上。现在绿化很好的开发区总体来讲是个孤岛,像个大花盆,孤岛以外还是咸水、咸土。”张清介绍,很多沿海城市地下水是淡水,但在滨海新区,地下水是海水补给,挖下去1米就是咸水。
近几年,每年有很多绿化公司来考察滨海新区的市场,看完后有90%打了退堂鼓。“其他城市的绿化不用搞地下工程,栽什么活什么,而这里不行,自然条件太恶劣。”张清告诉记者。开发区建设伊始,第一件事便是把海拔2.6米的低洼盐池垫高到3.8米,然后经过研发把海底淤泥、碱厂碱渣、电厂煤灰等原生土变废为宝,改良成种植土,“把碱渣、海湾淤泥与粉煤灰经过掺拌,制成一种新型的‘绿化种植基质’,在这种土壤上我们种出了泰达环城生态圈的绿网,在紫云公园、南疆码头、天津散货物流中心的绿化带种上了乔、灌、草等10个科15种植物,都长得很好。”
此外,难度极高的还有必不可少的地下工程。“我们在地下使用了波纹塑料盲管技术,控制地下水上升,让地上水下渗,使土壤里的盐通过市政管道排走,有去无回,所有园林的地下都铺了这种排水工程。”副总工程师刘忠阳介绍说,这套“浅潜水淤泥质盐碱地区综合治理技术”当时为国内首创,获得了1999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套技术现在成为滨海新区建设中可以借鉴的“支撑性技术”。
20多年过去,这片“绿色植物禁区”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园林城区”,整个开发区的绿化率已达37%。张清对记者表示:“大家都认为我们的绿化成本很高,但事实上,2008年底统计,绿化投入共花了12个亿,平均每平米100块钱,综合成本并不是很高。”
如今,绿色生态已然成为滨海新区的一张名片。新区还有110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这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很少见的。对泰达园林建设公司而言,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像家一样的国际社区 一个加拿大人在滨海新区
34岁的加拿大人Keith Alward在天津滨海新区生活6年了。健康红润的肤色和一脸灿烂的笑容,让他看起来像20多岁的快活小伙。每天清晨,他从自己的家步行10分钟,7:30准时出现在滨海新区第三大街上的泰达国际学校,微笑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我班里的20个学生来自十多个国家,很像一个小国际社会!”Keith自豪地对记者说。
如今的滨海新区有13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379个项目,是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结果之一,就是这里生活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这儿的生活非常方便,生活质量很好,生活成本又很便宜。”Keith告诉记者。相比超过千万人口的天津市区,开发区人口少,但设施完备,不少公共场所和设施已经与国际接轨。定居6年后,Keith对这里了如指掌,如果偶尔犯了“思乡病”,他会一头扎进电影院看全球同步放映的英文片,或者到西餐馆饕餮一顿。“这些地方总能让我找到回家的感觉。”
吸引他的,还有这里的人。Keith觉得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善良。“如果我走在路上需要任何帮助,一定能得到来自陌生人的帮助。社会治安也非常好!”
Keith的体会,让记者想起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09年将天津选为世界“百个宜居城市”时的评价:“安定性和城市基础设施是天津表现最好的两个部分。”在这个持续了十年的评选中,天津在2008和2009连续两年都排名第72位,且令人讶异地位居入围的8个中国内地城市之首。
“另外,我特别喜欢坐动车‘和谐号’,从塘沽坐火车到北京南站,只要50分钟!”Keith说。业余时间逍遥的“双城”生活,令他显得格外兴奋:“我几乎每周末要去北京会朋友、逛街,我喜欢滨海新区和北京的这种融合——我选择在安静的泰达工作、生活,然后到北京接触更多新鲜事。”
如果说在开发区生活还有什么不如意的话,就是与家乡加拿大有较大反差的自然环境了。Keith小时候居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那里依山傍水,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水,随处能看到小动物,看到巨大而漂亮的树木。“而开发区的树还很‘年轻’,都是人工一棵一棵精心栽种的。”Keith顽皮比划着一棵一棵栽树的动作,随后眨了眨眼睛笑着说,“滨海新区是个全新的城市,需要时间来发展自己。我喜欢这里。”
这里有着厚重的记忆 “塘沽活历史”李学韩说塘沽
68岁的退休老教师李学韩从小生长在塘沽北塘地区,他记忆中的盐场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他编写的《塘沽史话》一书中记录了这早已消逝的风景:“广阔无垠海水漫漫的盐田,白皑皑的盐坨,纵横交错的运盐河道在一片汪洋中描绘出方正的图案。”每到驳盐季节,盐场一片繁忙,李学韩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帮忙拉过盐漕子,那是1962年,拉一次能挣2块钱。
与盐业并称的渔业也相当发达。李学韩说,小时候自己的家就挨着北塘的大码头,旺季的时候他看到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在码头卸下一筐又一筐的鱼虾,热闹非凡。他记得有一年“五一”节,人们立起一个大牌坊庆祝,牌坊的四根柱子上竟然捆满了大对虾,而顶子上则盖满了螃蟹!
自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始,中国近代工业便陆续落户这里。据天津社科院统计,在中国近代工业启蒙中,天津竟有100多个“第一”:“第一条国内电报线”、“中国第一座标准轨铁路车站”、“中国北方第一座造船厂”、“最早海上邮路的起点”、“中国海洋化工的发祥地”……其中不少是在塘沽。
李学韩对塘沽历史的兴趣,产生在退休之后。当时大沽化工厂渡口的客渡中心集体承包,承包代表宋文毅请李学韩为经营方式出出主意。李学韩提了一个建议:利用现有的船、码头、船员,尝试海河旅游,让游客边看两岸景色边了解历史。这一提议引起宋文毅的兴趣,他当即决定请李学韩撰写相关内容。“一接触,才知道塘沽原来有这样深厚的历史积淀。”李学韩说。
现在,老李成了著名的“塘沽活历史”。他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写了500集《沽口钩沉》,给塘沽一所中学的学生们讲了三年“塘沽史话”;他历时两年绘制完成了《八卦帆》和《门定子》两册共302张图纸,让这两种早已消逝的运输工具的生命在档案中得以延续;他骑自行车沿着15公里的航道一路考证、调查,大沽船坞、万人坑纪念碑、新港船厂、盐码头……开掘出30多处遗址和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学韩表示,绝大部分土生土长的塘沽人对家乡近百年的历史都知之不多,他要进一步考证历史,补足史料。
眼下滨海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李学韩对家乡的巨变很是欣慰:“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公共设施越建越好,现在从塘沽去一趟天津市里,坐轻轨只要半个多小时。”不过,他也有一些惋惜:“很可惜,中国北方第一个船厂大沽船坞这些年被拆毁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让人心痛。”
这些日子,李学韩正在四处奔走,张罗着成立北塘历史民俗文化协会。“我认为一个城市的经济越是发展繁荣,就越要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滨海新区这片土壤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繁荣的经济,才算是一个有魅力的新区!”
“滨海新区发展模式是可复制的” ——访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国
“滨海新区的发展模式是可复制的”,接受记者采访时,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国用这句话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天津是老工商业城市,又以工业为主。天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程度,还没达到北京、上海、深圳现有的高度,京、沪、深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天津还处在向工业化后期转化之中。
城市化过程中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耕地如何集中。天津推出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让农民更多地以城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使耕地更利于开展大机器化的作业。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建设和土地使用流转制度结合,同时解决农民低保户的集中管理、集中社会抚养问题。“对于大城市城郊土地如何流转、使用、管理,天津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王立国说。
在被纳入国家战略部署之前,天津开发区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这十多年都是靠地方自我积累、靠贷款滚动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王立国强调,现在滨海新区享受的很多优惠政策已经不是唯一的,也没有必要唯一。“滨海新区下一步发展,最大的创新是思想解放,在这里先行先试。比如最初天津搞产业基金的时候全国都没有,先行先试,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了。”
王立国认为,中国不少省会城市,基本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天津先走一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些城市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天津的行走路线、发展轨迹是先靠自我积累,形成一定比较优势,国家再给政策扶持,这恰恰是所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要走的路。土地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这是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的,通过天津的“先行先试”,找出解决方法,对其他城市有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直接拷贝。
“希望在于突破和创新” ——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
作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直截了当地表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天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并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新建的项目和主要产业都是反映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包括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这也预示着天津和滨海新区制造业的未来;二是滨海新区原来是在一些“点”上突破,现在滨海新区按现代都市的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各个功能区的定位和整体目标也日益清晰。
环渤海城市群的崛起
在周立群看来,中央明确天津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给滨海新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他强调,目前我国的经济版图发生了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区域经济的格局开始形成,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已不是靠一台发动机或是两台发动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珠三角、长三角格局了,全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多台发动机、多极增长的新格局,环渤海有天津滨海新区,中部有中部崛起,西南有重庆两江新区等等。“中央在整体发展上,更重视东、中、西部的关系了。”
在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和东三省城市群,以青岛等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都令人刮目,环渤海区域发展格局有可能出现“三极”增长,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关系。
金融创新期待破冰之举
周立群认为,从创新角度来看,滨海新区有几个亮点:
一是体制的创新。年初塘沽、大港、汉沽三区合一,为滨海的全面开发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撑,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二是土地制度,滨海新区有大量的滩涂,这是一个突出优势,滨海新区在处理土地的问题上有一些新探索,如国土规划,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在处理城乡土地关系上也有新探索,如处理好工业园区、农民的生活区和农业园区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就是金融的创新和开放。周立群说,滨海新区初步构建了新型的金融体制构架,有了产权交易中心和以基金为代表的一批股权投资基金,外资金融机构也陆续进驻,金融改革正稳步推进。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推进速度不是很快,曾经热议的港股直通车、OTC市场,都没有“破冰”,现在最重要、难度最大、最受困扰的,是始终没有在一个点上突破。他认为:“滨海新区的希望,在于金融的突破和创新,在于以创新性思维、跨越式的步骤推进滨海新区改革开放。”
发展还待全面谋划
周立群说:“毫无疑问,滨海新区的开发力度目前是排在全国甚至国际前列的,它的增幅、它的优质项目都很突出,吸引了很多城市来考察。但是它的开放度还不够。除了中新生态城,还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拿到国际平台发挥影响的项目。”在综合配套改革方面,有开放的内容,如东疆保税港区,但推进不是很快。当然这有金融危机影响的原因,但可做的文章其实也很多,关键是思想还要进一步解放,步伐还须进一步加快。
他说:“滨海新区的开放至少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它未来在东北亚的定位。滨海新区在东北亚的谋划,要抢先启动,它原来就有基础。首先要谋划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进而考虑如何构建东北亚银行。要考虑如何打造东北亚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开始突出了,希望能引起热议;二是要加快给民营经济搭建发展的平台。支撑一个经济增长极的,一定是一个合力的结构。没有外资难以走向世界;没有国资,一批大项目短期内肯定上不去;没有民资,发展就没有持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