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天津滨海新区建北方珍品鱼类基地

  ◎新区养殖的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菱鲆等品种属珍品鱼类,目前三成供新区市民消费,七成进入京津市场,明年上半年将首次销至我国香港和日韩等地
  ◎已实现单产30千克/平方米,相当于池塘养殖一亩地的产量
  ◎每天只需补充10%的水,尾水基本实现“零排放”

  随着海发公司8800平方米养殖车间于近日投产,目前滨海新区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已经超过30万平方米,按照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换算,则现在新区已有相当于42个足球场的面积正用于工厂化水产养殖。
  滨海新区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部养殖企业的工厂化,届时将形成我国北方以高价值珍品鱼类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工厂化养殖基地。
  工厂化养殖优势渐显
  在立达公司养殖车间里,总工程师王彦怀告诉记者,公司从2009年进行工厂化养殖以来,单产已可以达到30公斤/平方米,这已经相当于以往粗放型池塘养殖一亩地的产量。
  立达公司和海发公司是目前新区规模较大的两家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基地,这两家公司的水产品年产量就已达到百万公斤规模。新区养殖的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菱鲆等品种由于在北方的天然捕捞量极小,属于高价值珍品鱼类,其目前的市场价格分别达到了100元/斤、50元/斤、50元/斤。
  “传统的养殖方式每天需要换水8-12遍,而我们每天只需补充10%的水,节约了资源,也减少了污染。”海发公司的杨永海经理介绍,循环水养殖系统启用后,除了节能低耗,鱼的养殖成活率也由30%升至了90%。海水在封闭的系统中经过层层净化并循环流动,每天的流失水量仅为10%左右。
  在“内水循环”的基础上,立达公司则同时进行“外排净化”,鱼类养殖车间的“养殖尾水”将排放至一个人造的生态湿地系统,在“人工湿地”当中,悬浮颗粒物会沉淀,水中的梭鱼、贝类和藻类会分别通过滤食和吸附的方式有效减少其中的无机颗粒、浮游植物、细菌和营养盐,从而整体降低“养殖尾水”中近九成的杂质,而后这些基本实现“零排放”的鱼池养殖尾水还将流入养虾池,继续用于虾类的养殖。
  产业链条扩展至服务业
  据了解,每年新区都会有三成水产品进行内部消化,由于工厂化养殖周期的缩短,一年四季半滑舌鳎和牙鲆随时都会“更名变身”为大鳎目和偏口鱼,摆上新区各中高档海鲜饭店的餐桌。新区内销剩余的份额则大多走入了京津等地的饭店及水产市场,预计明年上半年,新区的水产品还将首次销至我国香港和日韩等地。
  新区水产养殖的产业链条也扩展至了服务业。位于海滨浴场南端的渔业生态园便是诺恩水产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生态园除了苗种繁育、示范养殖功能外,市民在这个都市渔业的样板区内还可以进行会议培训、垂钓、温泉理疗等多种活动。
  目前新区共有设施渔业企业62家,其中近九成分布在汉沽。根据规划,新区将在北部建设杨家泊水产科技园,科技园年内的养殖水体面积将增至44万平方米。在三至五年时间内,新区将力争实现全部养殖企业的工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