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武高跷”踩出新春意 踏上幸福年

  高跷是我国人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花会,也是人民群众喜欢的歌舞表演之一。高跷什么时候传到北塘已无从考证,但是据传北塘有名的高跷花会组织“丰登乐会”是清末御史陈鸿翊在家乡创办的。北塘的高跷在京东一带很有声望,尤其是北塘西头的“丰登乐会”高跷,被天津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确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北塘原本有两支表演艺术颇佳的高跷队伍,由区域划分,一支在小镇的西头就是那只传统的“丰登乐会”;另一支在小镇的东头,也是早年成立的民间高跷花会组织。这两支高跷队伍为北塘百姓的节日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两支高跷都属于表演细腻的“文高跷”范畴。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北塘中心地带兴隆街有位经营着弹棉花生意的朱老爷子。老人家快七十岁了,也酷爱民间花会,便以自家的院子为排练场地,创办了一支与北塘传统高跷不同的“武高跷”。北塘传统高跷这门花会表演在北塘大凡年长者都会看门道,学起来入门快一些。可是这“武高跷”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在当地绝大多数人还是没见过表演。
  朱老爷子白手起家,请来木匠师傅制作了一批高跷,自筹资金购置服装和道具。缝制表演穿着的古装需要布匹,当年买布需要布票,老人家就发动大家凑些布票买布,但大多数服装是使用当时不要布票的人造棉缝制。
  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武高跷”的表演技巧,朱老爷子一边和北塘地区原有的两支高跷队磋商技艺向他们学习,一边到有“武高跷”地区请教,请来师傅现场指导。
  很快,北塘地区的第三支高跷队伍在节日里与家乡的父老们见面了,并和家乡其他花会一样受到欢迎和褒扬。
这支年轻的“武高跷”表现的人物和“文高跷”是一样的,包括青蛇、白蛇、渔翁、樵夫、公子、傻妈妈、傻儿子等戏剧人物。表演上,“武高跷”采用了踩着高跷“劈叉”、“空翻”、“过人”等技巧性强的高难度动作和造型,为家乡过年过节的文化生活增添活力。
  对于朱老爷的来说,北塘的“武高跷”是他晚年最大的快乐,也是乡里乡亲们的快乐。可惜没过几年,突然起来的脑溢血,让这个快乐的老年人再也没站起来。老人家走了,那支雏鹰般的高跷队缺了主心骨,渐渐从北塘花会的氛围里退了出来,只给后人们留下许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