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央视播出专题节目《圆梦滨海新区》

  日前,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一线追踪》栏目播出了管理创新中国行——滨海新区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片:《圆梦滨海新区》。片中全面、深入地报道了天津滨海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方面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据报道,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久之前,滨海新区推出了表彰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活动,并为一部分“优秀外来建设者”提供保障性住房。今年36岁的郑高峰是河南开封人,在新区务工15年,如今是中海油服船舶事业部滨海海上石油603船实习船长。
    今年4月22日,郑高峰获得了滨海新区“优秀外来建设者”荣誉证书,同时还收到了新区公安局民警送来的“天津市户籍准迁证”,他欣喜地说,滨海新区给了他一个家。
  解决了户籍问题,就等于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可以享受到同城待遇。另外,滨海新区还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建设者之家”,通过集宿式、公寓式管理,为他们提供住宿、医疗、文化、法律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让他们找到家的归属感。滨海新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谢志强对记者说:滨海新区对流动人口主要实行三级管理,搭建三层平台,构建三层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提供良性互动的便利服务。这种模式,被各方赞誉为人性化的“滨海管理模式”。
  对于生活在滨海新区本地的居民,同样也享受到了一种被称为“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实惠。在滨海新区康翠社区活跃着一支社工团体,这个社区里服务的社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70%以上是高学历,均受过专业培训。社工们会根据居民反映的不同问题,快速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帮助居民化解难题。
  除此之外,滨海新区还在特殊人群的管理方面积累了先进的创新经验。今年2月,新区建立了滨海阳光培训基地和滨海蓝天教育基地,实施了“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试点,下大力气全面提升服刑人员的劳动就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现代文明素质等生存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了服刑人员刑释后谋生就业困难、与现代文明社会不适应等难题,同时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源“搭桥接轨”,使服刑人员成功回归社会并成为有用之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滨海新区的蓝天教育基地和阳光培训中心,实际上是给特殊人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服务,通过良好的服务来替代管理,使得特殊人群能够融入到现有的管理体制当中来,在全国都是有益的探索。
  区委副书记、区长宗国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新区成立之日起,我们就把抓社会管理创新放在和抓经济一样的突出位置。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域,滨海新区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十大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进行保障。未来,滨海新区将编制‘十二五’期间的社会管理创新整体规划,为社会管理提供一个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目前,滨海新区已梳理出20个重点项目,以抓项目的方式抓社会管理创新,把社会管理创新具体化,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让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