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天津工业大学产学研“组合拳”助力滨海新区发展

  今年暑假,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郑帼比平时还要忙。每隔几天,她都要到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去看看,为即将建成的天津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做最后的准备。

  据郑帼介绍,建成后的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将集产、学、研、用为一体,带动滨海新区乙烯下游化工产业的发展。基地背后的技术支撑力量,主要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批专家教授组成的学科链,覆盖12个学科。“基地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将占到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15%。”郑帼说。

  这个基地仅仅是天津工业大学围绕服务滨海新区建立和筹建的多个研发平台之一。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了服务滨海新区、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推动学校发展的产学研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适应服务滨海新区建设和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和途径,走出了一条“政策+人才+平台+产业化”的产学研创新之路。学校科技处处长程博闻说:“学校长期坚持用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利用区域产业布局来推进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据悉,目前该校60%以上的产学研项目都与滨海新区相关。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等滨海新区的八大支柱产业,天津工大组建了28支科技创新团队和8支人文社科团队,作为技术后盾和智囊团。在滨海新区积极筹建航空航天材料基地、能源材料基地、防护材料基地、工程材料基地等,带动该校所属的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技产业融入到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该校膜天公司承担的国家级膜产业化基地项目——年产300万平方米中空纤维系列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在滨海新区建成,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

  在承担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的同时,学校还先后向滨海新区派出两批“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永刚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每周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通过课题立项和企业一起搞研发,把技术难题带回学校的实验室解决,他的几名研究生也都参与到课题中。“不仅帮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突破了两个技术瓶颈,来源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课题还丰富了课堂教学案例,培养了学生真刀真枪做科研的能力。”张永刚说。

  产学研结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群又反哺了天津工大的学科建设,提升了学校总体科研水平和竞争力。“中心80%的科研成果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吸引了一大批一流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学科在硬件建设方面得到更大的投入。”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牛萍娟说。

  由于在“天津市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中发挥了核心技术支持的作用,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2009年被批准成为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天津市半导体照明技术工程中心。中心博士比例达到95%以上,还引进了一些特聘教授等国际型人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投入3000万元,帮助该中心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

  据了解,目前,天津工大已经形成了纺织复合材料、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特种功能纤维技术、纺织油剂助剂、半导体发光材料和机电设备集成制造六大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特色科研领域。

  据介绍,为积极落实天津市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部署,天津工大将出台新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管理办法,在以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创办企业、科技成果直接转让、人才支持等方面,给予发明人及技术团队成员更优惠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