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眼看到那100根罗马柱的时候,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感。”走过众多城市的闽商林尚形容初见大港区的感觉。“虽然每座城市都会有罗马柱,但是就气势而言,无法与学府园的相提并论。” 林尚所看到的罗马柱位于大港区学府园,建成于2002年7月,占地130625平方米,以柱廊为中心,南侧为大型起伏绿地。柱廊东西向折线布于湖中,由100根罗马柱和高37米、跨度26米的穹顶组成。穹顶内、外部及廊柱的柱顶、连梁、烽火台均有浮雕装饰,穹顶上还有“爱神”大型油画。“这里也是天津地区新人拍摄婚纱的重要外景地。”大港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道。
学府园的景观体现着大港区生态宜居的特点。“纵观历史,生态宜居是大港区的重要特点。”大港区文化局局长宋俊生表示。
由大讲到大港
大港的名字由何而来呢?“其实过去人们管大港叫做大讲。”宋俊生向记者介绍道。这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明代万历四十一年秋,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来到海河南岸。徐光启通天文知地理,研究自然科学。他看中了天津以南这片广袤大地。便置田产二十顷,一半做围田,“筑田围之,环而不断,随地形四面各为大岸。其中有小岸,岸下有水沟,以池水也,外水护内皆稼矣。”这二十顷的一半即是千亩之多。徐光启是上海人,在给家里的信中写到其田地位置时,这样叙述:其位置是“近大江的”。而另一半的位置在“内地”,内地为海河以南。这近大江所指的就是大港。从字义上来看。江,为平声,为大河的通称。而“讲”是第三声,其意为谈话,和“江”不沾边。清朝时,官方写大讲时,有人写为大“卤亢”,而港是“卤亢”字的俗写,其音与讲为近音。其意:一、江河的支流;二、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大港地区退海成陆以后,遍地沼泽洼甸。因此,把“大讲”写成“大港”就有了合理性。
1952年,政府组织力量,修建了华北平原最大的水库,将原来大港地区的坑塘洼地四周围堤,定名为大港水库。后来修通了穿港公路,将大港水库一分为二,北部为天津市所辖,名为“北大港”,南部为河北省黄骅市所辖,名为“南大港”。1963年2月,河北省委决定:将黄骅县、静海县部分社队和中塘、上古林等村合并建立天津市北大港区。1970年2月北大港区并入天津市南郊区。1979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天津市大港区。从而,大港成为名正言顺的大港,而大讲的俗称便成为历史。
生态宜居是主旋律
石化产业是大港的主导产业。大港区是全国正在建设中的四大石化基地之一,地区工业主要以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大港地区石化工业已形成从石油钻探、开采到石化装置建设、油品加工、石油化工、化学纤维综合配套的生产体系。可以说,大港区是标准的石化之城。在发展历程之中,大港区却将生态宜居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大港是石化之城,更是生态宜居之城。
大港人有着这样的记忆:1978年,大港区人住的是土坯房、简易砖瓦房,大街小巷都是土路。那时,国家重点工程———天津“大化纤”正在这里兴建,在离厂区三里多路的“生活区”为职工盖了几十栋的“小二楼”,十分令人“羡慕”。大港居民北友的表述也验证了这段历史:过去,许多大港老百姓可是吃尽了苦头,几代人住着一间破屋,遇上雨天,外边大下,屋里小下……
这样的记忆已经变成了历史。走在大港区的世纪大道上,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进入视线之中。而这仅仅是表象,大港区将城市景观上升到了新高度。据介绍,在整体布局上,大港本着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别具一格的原则,对不同性质的建筑群落进行宏观控制,使其使用功能与欣赏功能完美结合。在建筑风格上,统筹考虑层高、造型和色彩,精心设计建筑单体,最大限度体现个性特点。在城市色调上,按照整体和谐、改建结合的原则,对骨干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进行外檐装修,利用植物进行造景,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城市主色调。
更让大港人骄傲的是其生态环境。“蓝天、碧水、宁静、生态、红顶、白墙”的大港城市主色调,使人耳目一新。据介绍,大港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区域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85%。
港城东移,海阔天空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建设改造,大港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一座现代滨海新城拔地而起。但随着石化基地的加快建设,现有城区发展空间急需拓展,生活区与工业区的摆布需要相应调整。大港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城区东部开发战略,预计10年在大港与海岸之间建成未来大港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和居住中心,目前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港东新城已初具规模。在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造一个新城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程,是气魄与智慧的结合,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凝聚。港东新城的规划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人们想象着溪谷公园、世纪港岛的样子,充满了期待……
城市东阔战略决策的实施,使大港的发展进程跃入一个新的战略层面,在大港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它将起到大港加快发展动力源的地位和作用,为大港经济格局的变革,为国家级生态石化基地的确立,奠定坚实基础。其潜台词就是将大港推上崭新的起点,踏上全新意义的征程。回顾大港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扩张,世纪大道的改造建设、步行街的建设、迎宾桥的打通、城市外环的构建……福苑里、春港星城等生活小区拔地而起,高教园区蓬勃发展,城市中心也由最初的胜利街(石化路)转到迎宾街(世纪广场)。几年前还被人们看作痴人说梦,但如今,群众真实感受体会到发展的高质量和快速度,说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说,大港城市战略东移,成为撬动大港再次跨越发展的关键支点,由此,大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将豁然开朗。
大港城市东进将拓展产业空间。大港区东部有成片荒地和滩涂,相对远离工业区,是城区理想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世纪大道东延工程,修建从上高路到官港的海景路,使城市与官港森林公园相毗邻,官港的旅游项目将得到大力开发,城市更加亲近海洋,旅游产业将蓬勃发展;城市的东移将海鲜街纳入城区街道,古林街第三产业将有质的飞跃;城市扩张拉动建筑业、房地产业扩张……城市战略东移渐次展开,不仅为大港全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而且也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实需求。大港城市东进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城区东扩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拓展,是产业战略空间的拓展。它就像一个引力无比的磁铁,不仅对“老城区”形成巨大吸引力,其辐射力将涉及工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进而产生“裂变效应”,潜力得以释放,身价陡然倍增,使一片沉寂的地带焕发青春,成为一片充满商机的热土。
未来的港东新城从城市运营角度,合理构建城市格局,是一个注重“智慧型发展”和滚动开发的新城区,不论是品牌教育入区、设施环境先行、行政带动,还是商贸促进、住区开发,张张牌都是深思熟虑、意义深远的大手笔,是颇具前瞻眼光的城市运营之举。建设者们正努力打造着一座生态新城、科技新城、人本新城、文化新城和活力新城。目前,城区基础设施也已逐渐完备。大港区检察院、大港区法院以及大港一中都已搬迁到此。新城内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完备,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一座集未来大港区行政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居住中心为一体的亲海型生态新城正在慢慢展现在世人面前,激起人们对这座新城更新更美的期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