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天津经济开发区引擎中国第三极

盐碱滩上垦荒25载  12年领跑国家级开发区

    12月8日,天津经济开发区内5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410名群众演员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用“我们的脚步”、“与世界携手”、“爱心凝聚”、“腾飞希望”
等主题演出向建区25周年庆贺、献礼。而在不久前,一座“垦荒犁”大型雕塑也被安置在洞庭路与新港四号路交口,前行的犁头、厚重的犁身和坚实的犁柄,似乎在述说25年来开发人拓土开疆、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的顽强精神与磅礴历程。天津济开发区用最热烈而庄重的形式为自己庆生,也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经济热土鼓舞作劲。

泰达,不是一个传说
    时光回溯25年,综观泰达的发展,它就是一部从弱小走向强大、由名不见经传到领跑全国、扬名世界的精彩传奇。
    1984年 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TEDA(泰达),作为其英文缩写被一天天叫响,开发区人盐碱荒滩上的艰苦创业史从此翻开了篇章。回忆起那段历史,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滨海新区工委副书记、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曾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李勇介绍说,1984年天津经济开发区刚刚创建时,李瑞环提出来,对开发区实行“三不”政策:不给,不管、不要。“不给”是天津政府不给开发区钱。“不管”就是天津市政府不束缚不干预开发区具体事务。“不要”就是在一段时期内,开发区挣了钱天津市政府不要。早期天津市权利下放政策执行得非常彻底,为日后天津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
    优越的政策为泰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勤劳的开发区人放开手脚,踏出了一条辉煌之路。1985年,天津开发区签订第一批引进项目合同21个,投资总额4700万美元。经过25年发展,如今已由国家原批准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小区”成长为包括东区、西区以及现代产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微电子工业区三个小区在内的总面积94平方公里的“大区”。今年 4月,规划面积约200 平方公里的南港工业区的开发重任也被交到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手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比建区初期扩大了几倍,基础设施投入到今年10月份累计已达406.1亿元,工业区、生活区功能完备。
    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通报显示,天津开发区以总分722.92位居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一,连续12年夺冠,成为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领头羊”。
    泰达25年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印证,正如天津开发区党组书记、管委会主任何树山所言,“泰达成功的25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局部缩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泰达一路走来,蓬勃发展,聚集了一大批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谱写了一段段经济发展的新传奇。据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已有1万余家中外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来自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4711个,76家世界500强企业兴办项目157个。截至今年10月底,泰达的GDP已完成1000.1亿元,同比增长21.4%;工业总产值完成3457.4亿元,增长9.6%;财政收入完成226.9亿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01亿元,增长32.8%;实际使用外资23.5亿美元,增长18.7%。到10月底,开发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115个,投资规模538亿元。开发区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向电子通讯、汽车及零部件、航天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扩展,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滨海新区的主力军
    “滨海新区是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成功建设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这是前提”。李勇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1994年,天津市看到天津经济开发区的先进体制、发展模式获得巨大成功,想让开发区功能放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了滨海新区。此后,在天津几代主政者的推动下,滨海新区概念被国家认可,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战略。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高地,被视为继深圳、浦东之后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环渤海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迅猛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的聚焦。近年来,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始终保持 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02亿元,增长23.1%。今年1-9月份,面对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滨海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2595.78亿元,增长23.1%。今年前三个季度,天津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42家,合同外资额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外企投资的增资额为3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7%。
    在滨海新区和天津市辉煌夺目的成绩背后,泰达的贡献至为突出,它是根基坚实的中流砥柱,高擎并支持着滨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以2008年为例,天津开发区生产总值1066.33亿元,占滨海新区GDP的比重达到34.4%,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16.8%;工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30.7%;出口总额占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5.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6%;合同外资金额占新区合同外资的比重达到55.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8.2%。目前,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中,开发区贡献了电子产业的90%以上,汽车机械和现代医药产业的80%以上,食品加工产业的50%以上,石油化工产业的10%以上,有效服务辐射了区域产业发展。
    对于泰达的发展,李勇指出,“未来天津开发区要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发展新型产业。今后开发区还希望能够在滨海新区的发展里面起主力军的作用,多做贡献”。

产业群的畅想
    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发展脉络经历了由轻到重,由初级到高级的不断转变。
    何树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摩托罗拉的落户,掀开了泰达产业发展历史新的一页,第二个有影响的事件是丰田汽车入驻,下一步能给开发区注入跨越发展动力的当数综合炼化项目。”近年来,为了应对区域发展竞争加剧、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新格局,泰达提出了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战略目标和“二二二三四”的发展思路,
    据了解,在区域扩展和规划布局上,开发区按照“东提、西快、南进、北拓”的思路,明确开发区母区(东区)、西区、南港工业区(南区)和现代产业园区(北区)“四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打造与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相适应的综合城市环境和功能。东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科技研发转化,西区定位于滨海新区主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港工业区将建成重化产业和港口综合体,北区要与周边中新生态城、休闲度假区相配套,主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
    如今,天津开发区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变靠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接受产业形成的状态,为主动出击、有规划地培育和引导优势产业的形成;变简单依靠大企业的龙头作用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为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完善配套环境,构筑产业新高地。世界性加工制造业基地成为天津开发区坚实的目标。
    不久前,天津开发区第三次出台了新的产业促进政策。新政策实现了从投资促进到产业促进的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加强了对企业研发、成果产业化、融资、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的扶持;并且实现了从单纯吸引高级人才到吸引、培养和奖励各类人才的转变。天津开发区将通过继续打造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力争在“十一五”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千亿级规模的产业群;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500亿级的产业群;以及另外 3-5个100亿级的新兴产业群。
(文字来源:《凤凰周刊·新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