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滨海新区规划思路及当前主要任务

一、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思路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优势,坚持高起点、宽视野,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特色,改善发展环境,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整体功能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构建和谐城区取得新进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要实施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带动战略;实施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战略;实施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创新带动战略。
  在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滨海新区的总体设想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即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三个城区和八个产业功能区。
    三个城区:即建设塘沽、大港、汉沽三个生态城区。
    八个功能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冶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业。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重点围绕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规划,突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
  滨海化工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规划面积10余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
  海港物流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
  临空产业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运输、加工物流、民航科教、研发与产业化、航空设备制造和维修等。
  海滨休闲旅游区,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湿地生态旅游。
  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扩港造陆,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若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沿海都市型特色农业。
  二、当前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现代化制造加工基地。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到350亿美元以上。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转化体系,提高新区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
  (二)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具有新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海、空港的建设,提高海空港等级,拓展功能,增加航线,建成企业集聚、市场活跃、配套服务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努力搞好东疆保税港的建设,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
  加快物流设施建设,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进一步拓展物流市场,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占新区服务业比重达到58%。还要发挥新区河、海、湖、湿地、地热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休闲旅游中心。通过发展港口物流、金融商贸、会展旅游为主的新区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新区
  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建成开发区和大港石化区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建成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与海水淡化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取新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建设和保护好500平方公里的两大生态环境区,建设沿海、沿河、沿高速公路等五条生态廊道,建设若干生态组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到2010年,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海河干流下游水质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搞好综合治理,实现滨海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迁村并点、撤村并镇,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扩大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园,拓展远洋捕捞,发展海产品深加工。建设大型区域性海产品交易市场,形成辐射“三北”地区的水产品集散地。
  (五)搞好城市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适应滨海新区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港内外34个配套项目;改造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建设京津城际铁路;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复线;建设海滨大道等重点交通工程,完善新区内部交通网络。改善能源供应,发展海水淡化,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到2010年,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560万千瓦,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50万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的福利水平,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网络,着力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畅通民主参与渠道,建立矛盾调节机制,夯实和谐社会基础。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