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即见分晓

    这个冬天,对于滨海新区来说,非比寻常。
    “三区合并”、人大选举、即将选举产生第一届区委领导班子,关于滨海新区的一连串重磅讯息,都如接连射出的“三枪”无一例外地正中滨海人话题的靶心。
    刚刚过去的11月,国务院关于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批复,让各界认定,热议已久的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终于拉开大幕。幕布的开启注定了大戏的上演。11月18日,天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及有关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组选举委员会。继而,作为“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滨海新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的人大选举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塘沽、汉沽、大港、天津开发区、保税区等各区域的滨海新区人大选举宣传工作也正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开展中。而随着12月30日人大最后选举日期的渐渐迫近,人们对滨海新区也更多了几分期待。
    新选出的第一届人大代表较以往有何不同?谁将当选滨海新区政府第一届领导班子?变身行政区的滨海新区又将迎来怎样的崭新形势,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老”人大 “新”人大
    因为关乎滨海新区第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产生,第一届人大选举毫无意外地成为了滨海新区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老”人大和“新”人大的讨论也未曾停止。
    对于滨海新区即将产生的第一届人大代表,天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及有关问题的决定》均进行了详细阐述。
    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举于今年11月下旬至12月进行,12月30日为代表选举日,代表的总名额为 339名。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5名,滨海新区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依法选举产生。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区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由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命。
    问题的关键在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合并前各区“老”人大代表的任期上。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区人大代表、区人大以及区人大常委会任期5年。显然,此次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原三区人大代表的任期不足5年即要终止。
    对此,《决定》也作出了详细说明,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的任期至2012年天津市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为止。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至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为止。也即,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任期仅仅为两年。
    此外,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本届人大常委会以及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至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滨海新区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产生为止。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选举产生的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资格继续有效,其选举单位改为滨海新区人民代表大会。

“老”领导 “新”领导
    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已然是搭弓拉箭,势在必行,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去留问题,成为时下最敏感也最热门的话题。
    有关人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立滨海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同级机构比原有3个行政区大幅度精简,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也相应减少。”也有天津市政府官员对媒体说,“三个行政区撤销,会下来很多局级干部,大港和汉沽各有十来个,塘沽一个区就有二十多个,这些人怎么摆,是领导比较头疼的事。”而据塘沽区人大一名官员估算,在塘沽区,实职、非实职的调研员和事业单位里享受副处待遇的官员,可能多达六七百人。汉沽、大港虽然没有塘沽大,但副处以上人员也各有几百人。改革涉及到如此多领导干部,谁上谁下,眼下仍是个悬念。
    不过,在11月9日召开的天津市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介绍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时曾提到,将组建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另一类是功能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由此,坊间也猜测,未来这些机构的成员,应该基本还是原来三区政府的原班人马。
    被议论纷纷的还有三区合并后滨海新区以及一把手的行政级别的问题。上海浦东新区一度被作为了参照。
    据了解,深圳关内关外区域总面积为2020平方公里,上海浦东新区算上并入的南汇区不过1210平方公里,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面积,远远超过两者。因而,难免让外界猜测新区的级别一定不会低于上海浦东。据悉,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同时是上海市委常委(副部级)。那么,滨海新区又将如何?
    据滨海新区工委一名官员的表述,“撤销的三个行政区都是正厅级,相当于三个地级市,这三个合并成一个,起码应该是副省级单位。”天津市发改委的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过去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我想天津的模式,应该是参考浦东模式,至少得是副部级以上。”
    一切,或许只有等到2010年1月结果公布后,才见分晓。

“老”滨海 “新”滨海
    很久以来,滨海新区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被各界所诟病。
    各功能区、行政区的经济政策和审批权限不统一,招商引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功能区拥有财力优势,但不掌握土地等要素,行政区拥有土地资源,但缺乏财力支撑,造成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影响了的整体竞争力;功能区与行政区的职能分工交叉,各区域相互独立,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不同程度存在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
    而据某政府人士介绍,原来的新区里共有 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和 5个地税局、6个法院机构、5个检察院机构。新区的核心区塘沽重叠机构更多,造成了管理效能难以提高,协调难度大,行政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这些很大程度地羁绊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
    黄兴国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带来的问题,阻碍了滨海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也强调,“改革是根本动力,不改革,没有出路!”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方案被认为是改革“最彻底”的一个,如此大的规模在国内沿海城市也实为罕见。
    各种事实表明,滨海新区行政改革正朝着“大功能区行政化”方向行进。天津市发改委有关专家表示,这不是天津一家的事,是一个大趋势,像最早的深圳,随后的浦东,现在的滨海新区。2006年,温家宝总理到天津考察,反复提到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当时就预示着‘大功能区行政化’是大势所趋。有专家认为,通过调整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从而建立起“既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各方优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将使中国经济“第三只引擎”的动力更加强劲。
    毫无疑问,滨海新区正进入一个“新”时代,相信一个祛除痼疾、轻装上阵的滨海新区会跑得更好、更快。(新闻来源:《凤凰周刊·新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