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态城不是富人区”
崔广志现在殚精竭虑思考的,是怎样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起一座生态新城。
这座城,要够生态,够环保。
“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如果连想都想不到,那就比较悲哀了。”今年55岁的崔广志对本报记者笑言。崔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主持生态城的全面工作,代表中方政府参与这个国际合作项目中。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继苏州工业园后又一重大合作项目。
2007年11月18日,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决定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一座为未来发展起到“示范样板作用”的宜居生态之城。
依照规划,十年后这座生态城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并将拥有35万的常住人口。
崔此前的身份,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副主任,分管规划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筹建之初,崔奉命调任新成立的管委会,同新方直接开展谈判与合作,再次站在了他人生的另一条起跑线上。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渐入高潮,包括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生态住宅和国家动漫园等都同时开展。首期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更是建设得如火如荼。
两个轮子同步走:
新型城市化、新型产业化
《21世纪》: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什么要冠上“生态城”这个称号?与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崔广志:目前中国的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我们还是一个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二个是分配结构不均衡,呈哑铃形,很危险。而建生态城,我认为是解决这两个棘手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或者说一个途径。
苏州搞的是工业园区,而天津搞的是综合园区、城市项目。两国领导人很有战略眼光,现在生态环保、气候变暖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也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这种情况下,中新双方合作建设一个生态城市,很有远见。
其实,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中国开发区,早年的想法都是搞经济技术、搞产业和工业,没有想到要发展成为城市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就逐渐发现必须要发展城市,没有城市的依托,发展工业是不行的。单纯的工业园是无法生存,苏州工业园区是1995年开始建设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建的,这两地的发展都遵循了这样一个模式,再加上现在各国对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视,所以中新双方决定要建一座生态城市。
《21世纪》:中新天津生态城能担此重任?
崔广志:这就要从什么是生态城说起,中新两国领导人立意很高,提出“三和三能”的概念,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我们自己又把它归纳为两句话十二个字——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和谐、宜居。进一步说,就是两个轮子走路,两个可持续的问题:一个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城市化道路,一个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产业化道路。
在中国,城市化的大潮不可阻挡。目前城市化率我看到的数字是46.6%,而到2030年计划要达到65%。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有限,你怎么在城市化规划建设上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新型的城市化之路,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无论是在交通规划,还是在垃圾处理、城市供应等方面,都需要有新思路。
其中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过去我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多忽略了对人口的规划,盲目追求动辄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城市一定是要有规模的,什么样的人口规模是可控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生态城会在这些问题上吸取教训的,竭力避免上述问题。
再一个就是走新型产业化的道路,我们这里不再发展制造业了,力争上一些不耗资源、少耗能源、没有污染的新产业,主要是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科技研发等,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在我看来,中新天津生态城要走新型的城市化与新型的产业化的道路,且两者之间要形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格局。如果这个设想能够实现,或许我们会走出一条中国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新路来。
“生态城不是富人区”
《21世纪》: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理念很好,但是我有两个担心,一个是生态城的先进理念跟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能否对接,会不会在生态城内形成的一套理念,出了生态城就行不通,使得自己变成一个孤岛?
崔广志:首先,我强调生态城不是孤岛、不是庄园、不是富人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没有意义的,不如不建。按照我们的规划,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按照不同的社会需求在生态城享受同样的环境和生活。 生态城未来的人口规模为35万,我们划分为5:3:2的人口格局。其中,50%是中等收入人群,就是滨海新区所有功能区的工薪阶层;20%是在生态城中就业的中低收入阶层;只有30%才是周边区域的富人。这三个比例,也恰恰是我们建设住宅的三种形态。
针对30%的富人,我们会建设一些洋房,Town House 、别墅等;针对20%的低收入阶层,我们建50-60平米的精装修小户型;另外50%的房为70-150平米之间的户型,主要针对滨海新区内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
我们预判,未来生态城的居民,更多的是来自滨海新区各个功能区,包括开发区、保税区、油田、港口的工薪阶层,不可能建成一个庄园,一个富人区的。
《21世纪》:很多地方搞生态城就是搞土地开发概念。你们准备如何来经营生态城?在产业规划上,有什么战略考虑?
崔广志:从目前来看,生态城在开发建设中资金的平衡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土地升值的空间比较大。不过,生态城未来的产业能不能支撑整个城市的运营与管理,我还不敢打这个保票。生态城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只有3到4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这点产业产生的税后能不能支撑35万人口的一座城市的运营与管理,这是我们面对着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我们选择的产业,主要是三大类: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发、动漫产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以及现代服务业。这三个行业做好了以后,它的附加值、税收还是比较理想的。
我举一个例子,目前动漫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GDP中动漫产业的产值能够占到7%,中国这个数据微乎其微。我们在生态城里设了一个动漫产业园,占地1平方公里多一点,下一步要打造成一个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的动漫示范基地。如果做好了,相信它会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不过,这些产业同我们过去习惯发展的制造业不同,一般发展速度比较慢,需要多年的培育与扶植。
同时,生态城不是给自己配套的,而是给整个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作配套的,它不可能只是靠生态城这一点产业来维护这个区域的运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