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前世今生于家堡——滨海核心

  元末明初,山东于英、于潮两兄弟为躲避灾荒携眷到于家堡。他们驾驶仅7、8吨吨位的小马槽(即小船),打鱼为生。沿海不安全,当地人以姓氏为界结寨自保,栖聚在海河北岸,由此发迹。
  关于于家堡的来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大致认为其始于明初于姓兄弟举家迁至塘沽。据塘沽民间文化爱好者李学韩介绍,塘沽地区原有郭庄子和于家堡两处住宅区,其余的多为通商码头或公司驻地。
  现今于家堡区域面积远大于早前,达到3.86平方公里,囊括郭庄子、于家堡以及周边的工厂码头。
  19世纪末,大沽口岸迎来定远号北洋旗舰,以及偷偷来华的外国轮船。海河四周,码头林立,如开滦矿务局、轮船招商局、英国塘沽太古码头、日本塘沽三井码头等纷纷建立。
  几经历史变迁,如今于家堡已从被人遗忘的贫瘠渔村蜕变成国家发展重镇。
  2005年底,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新区开发建设开始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昔日仅有的两处宅第——于家堡和郭庄子不再是塘沽老人记忆中的“小窝棚”,升级为滨海商务区的核心。
  工业遗存
  如今,滨海新区要建成北方经济中心并不轻松,人们将其与京、沪、深以及纽约曼哈顿等地的金融区相比较。
  “滨海新区的人文优势是京、沪、深所难以比拟的。”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起20世纪末国家确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和长江三角洲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在历史文化积淀方面,则最为丰富。
  公元4世纪,这里开始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海盐产销地,一千多年的盐产历史,积淀成从熬制到摊晒的手工业特有的制盐文化遗存。
  滨海新区从渤海西岸的盐碱滩走来,绵延在百公里的贝壳堤,是天津平原成陆的“脚印”,如今已成为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
  据罗澍伟介绍,天津滨海新区有人类足迹的开发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1956年开始发掘的公元前三世纪以后战国时期的遗址,改写了天津“无古可考”的历史;妈祖文化从公元14世纪最早来到这里,该区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妈祖文化的原始性。
  到了20世纪初期,这里成为中国新兴的海洋化学工业的摇篮,永利制碱厂、久大盐业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中国早期化学工业的骄傲;中国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应从永利、久大开始。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海洋化工技术,曾由这里走向世界。
  滨海的人文景观极具历史纪念意义。如保存至今的大沽炮台和北塘炮台,是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遗迹,1880年建立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塘沽火车站、海河码头等工业遗存均具历史文化意义。
  黄金区位
  海河奔腾,遇上于家堡却忍不住兜了个弯,环抱其东西南面。近6000亩的半岛上,景观绿地规划占比60%,散布于中央大道景观带、城市道路景观带和多处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园,着意打造宜居环境。
  罗澍伟告诉本报记者,“滨海新区是欧亚大陆桥的终点的金融区,辐射整个东北亚。至少在东北亚要比其他金融区有优势,我们坐船到韩国、日本、蒙古非常近。”
  据罗澍伟介绍,古时,滨海新区是海洋运输枢纽,军粮城一度为中国北方最发达的海港与河口港。19世纪60年代以后,今日的天津滨海新区又成为了保卫首都的国防前线和早期国防工业基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于家堡地处滨海新区商务中心的“核中核”,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如蛛网般铺散开来。
  据悉,岛内以“立体架构、复合功能”为交通规划原则,内部交通规划打出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步行交通和地下通道相结合的交通组合拳。
  具体来看,于家堡半岛规划建设三纵两横共5条地铁线,链接天津市区、中新生态城等区域。岛上纵向有滨海新区中央大道南北穿越,横向有多座高架桥横跨海河将东西联通,整个区域交通分隔清晰,此外,该岛专设独立的直升机起落坪,方便空中交通。
  借力新近落成的天津大道,市区与滨海新区中央大道相连,在金融区南侧形成海底链接,半小时可达天津市区;2012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终点延伸至于家堡,45分钟可通达首都,形成一条连接于家堡、滨海新区、北京的高铁通道。
  8公里开外,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港百舸争发。作为中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天津港是位列世界港口20强,拥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位列世界10强。
  与此同时,天津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与日本、韩国、美国、荷兰等12个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关系。
  据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波介绍,于家堡金融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以高品质公共区域、高效率公共交通、高端化人文生态为特点,规划小街廓、密路网,为金融区提供人文亲和的商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