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总量超过浦东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表明:2009年底,滨海新区GDP总量3800亿元,浦东为4000亿元,浦东领先200亿;201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GDP实现2231.28亿,浦东新区2226.63亿元;三季度末,滨海GDP实现3550亿元,浦东3300亿元,滨海反超浦东200亿以上。

  至此,滨海新区与浦东一起,成为拉动中国沿海经济的另一大引擎。

  但是,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的出身完全不同,它是地方政府创新的一个杰出案例。浦东开发是中央政府在1990年宣布并启动的国家战略,而滨海新区则完全是天津“自费闹革命”,自我命名,自主建设,自我发展,在中央的历次区域政策调整中一直被忽略,被遗忘。

  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通过决议,决定“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沿用了中国开发区在借鉴蛇口模式后走的另一条道路——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的特别授权,组成工委与管委会,代表市政府行使权力。

  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津的宏图大志曾被许多外人视为轻佻的游戏。

  在中国,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关系一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地方政府提供机会,而地方政府的响应能力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水平。但在很多年中,天津一直在等待着中央政府的响应、追认,希望中央政府尽快为滨海新区“正名”,使其成为一个国家级特区,并纳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他们认为,应该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制订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滨海新区体制的合法性,以争取法律上的生存地位以及未来的发言权。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滨海新区长期沿用的开发区“准政府”管理体制,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009年底、2010年初,滨海新区内敛到体制当中,成为一级政府地位。

  应该说,“准政府”体制有其不可替代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即便是浦东新区,如果没有8年的“准政府”过渡——只设10个部门,编制800人——也很难更加专注地改革与发展。但是“准政府”回归到“真政府”当中去,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开发区的扩张,基本上都是放弃自身的管理体制,向传统体制复归。比如青岛参照浦东模式,早在1993年就将开发区与黄岛区合并,建立黄岛新经济区,开发区与黄岛区的党政机构合署办公,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

  滨海新区与浦东出身虽然不同,但终究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