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法本和尚:祖籍北塘的一代高僧

    从小结下娃娃亲,且姑娘美丽贤惠,他为什么会在新婚之夜,逃婚至一小舟,毅然斩断尘根,以绝尘缘?
    茫茫大海,荒岛孤栖,拥一鼙鼓,月里风高之夜他擂鼓不息,所为何来?
    食指竖立,点燃募化,显赫官宦,号称一毛不拔“瓷仙鹤”的巨商富户,竟不得不解重金相酬。曹妃甸上建灯塔,以济航运。
    情动李鸿章,又闯紫禁城,与最高当权者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姐弟相称。
    石臼岛上修朝阳寺,家乡北塘建观音寺。

法本和尚
——祖籍北塘的一代高僧

    法本和尚(1838——1917年),河北省宁河县北塘村(今天津市塘沽区北塘镇)人。系晚清至民国初年在冀、鲁、辽三地及沿渤海湾一带的广阔区域内颇享盛名的一代高僧。在众人口中,呼他为“郭和尚”。一生慈行善举甚多,甚至惊动当时京城最高当权者那拉氏。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传说。

风浪中成长的俊才  劫后余生萌梵心

    法本禅师,俗姓郭,名醇成。从小聪明伶俐,六岁上入私塾,三年,已通文墨。九岁时其父将他托付给“津卫号”上的船老大王大叔照管,过上了穿风走浪的日子。
    郭家在北塘是商贾富户,养船数艘,“津卫号”即为郭家之产业。为什么一个富商大户要把自家才九岁的孩子放到船上,让他与大海险恶的风浪为伴?推测大约是家族中嫡庶的纠纷倾轧其险恶程度更甚于大海吧。
    寒来暑往,转眼郭醇成已在船上度过了十个春秋,已长成为一个身手矫健的小伙子,一个驾船行帆的行家里手。郭醇成与船老大王大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形同父子。王、郭两家也定下了娃娃亲,郭家已聘王大叔的独生女秀珍为醇成媳,只待择吉日举办婚事了。
    清咸丰七年(1857年),“津卫号”满载着京城和燕赵各地的土产杂货从新河口码头起锚,扬帆出海了。天津卫的几个码头,自元代开南北漕运以来便相当兴盛繁忙。而帆船出天津大沽口到辽、鲁等地,有三道天然的“拦岗”成为海上航行的险地。其中最大的一道“拦岗”在曹妃甸附近海域。历来船家视此地为鬼门关,海传着“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的俗语。
    日色偏西时,郭醇成操舵驾驭着“津卫号”行至曹妃甸附近水域,发现太阳出现了“双掛耳”,西北方向乌云滚滚。机警的郭醇成预感到一场风暴将至,赶紧报告了驾长王大叔,全船人严阵以待。说话间浓重的墨云已在头顶翻滚,狂风卷着巨浪铺天盖地涌了过来。头上霹雳炸响,雨如瓢泼。“津卫号”如同一个小小的蛋壳,被山一样高的巨浪一会儿举上峰顶,一会儿又重重地被抛向涛谷。可怕的情况终于发生了,在茫茫大海上这艘孤立无援的船,终于被摔碎在曹妃甸附近的浅滩上。郭醇成紧紧抱着一块碎木板,听任命运的拨弄,筋疲力尽时他昏死了过去。郭醇成幸运地被家乡北塘的一艘渔船救起,他苏醒后得知王大叔已罹难,他悲痛欲绝,一个誓愿在心中产生……

拒婚事惊世骇俗  志弥坚出家为僧

    “津卫号”出事后不久,一门亲事定了下来。郭醇成的父母觉得王大叔几十年来在“津卫号”上操劳,如今与船同亡,留下孤儿寡母将来怎么生活?不如等王大叔百日祭过,择一良日,将秀珍娶过门来,让醇成俩口子与王大婶一块过。这意见王大婶自然乐意,秀珍已出落成一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对醇成更是一往情深。
    但醇成自劫后生还一直痴痴的,对婚事坚决地表示不同意,说“我不要害了人家秀珍一生。”来自北塘的寻访,大多数人都坚持这一说法,即郭醇成在大婚之夜逃离了家庭,在一艘渔船上作了自残,狠心地斩断了自己的尘根。
    清咸丰七年(1857年)深秋,十九岁的郭醇成登上了曾让他遇险的曹妃甸。岛上非常荒凉,蛇蟒出没,野狼和狐狸成群,水老鼠和野兔乱窜。岛上有口甜水井,人称“古井甘泉”,为滦州八景之一。岛上还有座破败倾圮的庙,叫“曹妃庙”,据说庙门匾额上的三个字有“玄烨御笔”字样,是康熙所题。
    郭醇成忍受着寂寞和清苦,孤身一人在这荒岛废庙安了家。有时往来的渔船给他捎来点粮米油盐。他时常断粮缺菜,就拾些大蛤,捞些鱼虾充饥。野鸟蛋和野菜也是他经常用以果腹的东西。与他相伴的是一面大鼓,每到月黑夜和风高浪急的日子,近岛的船上水手渔民就能听到岛上隐约传来一阵一阵的击鼓声。这鼓声在浩渺的大海里是一个警示:曹妃甸就在附近,行船人可要小心啊!
    从此,周边海域的渔村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曹妃甸岛上住着一个姓郭的和尚,击鼓行善以提醒曹妃甸四边的行船人,就此而有了“郭和尚”的称呼,并受人感念。但真遇到风险浪恶的日子,这鼓声往往被风雨浪涛之声淹没,曹妃甸附近海面上出事的船只依然不少。郭和尚想起了王大叔的话,“要是能在曹妃甸上建个灯塔那该多好啊!”
    一天,岛上来了三位僧人,为首的法名静安,他点拨郭醇成,要正式拜师受戒,剃度出家,才能有被人认可的身份,杖锡托钵,四处游走,募化资金才有望修成灯塔。这一夜秋风冷雨点点滴滴,郭醇成拥被难眠,思绪万千,第二天一早他离开了曹妃甸。
    他遍访名山宝刹大寺,历尽曲折磨难,终于感动了红螺山古台寺方丈,得剃度出家,师父赐名法本,勤修苦练,法本在寺三年。

募重金一指燃火  瓷仙鹤忍痛解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十三岁的法本和尚身披袈裟手提锡杖开始云游募化。第一块难啃的骨头是青岛道台衙门,初时道台府的衙役、职官、师爷见这和尚年纪轻轻、貌不惊人,口称要直接面见道台大人募化银子建灯塔,甚是不耐烦,讥嘲、呵斥、驱赶,极是轻慢。法本面容庄重,并不恼急,他将一块书有建塔缘及阐述其无量功德的白布铺在地上,盘膝而坐,手敲木鱼,闭目诵经。如此三天三夜,已是满城风雨,争传此事。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那“笃笃”的木鱼敲击之声听来分外清晰。道台大人的老母正染病在床,三天的木鱼声使她彻夜难眠,头痛欲裂。她把儿子唤来床前,严加训斥,要他顾全名节,当机立断,行善积德,免遭天遣。法本因此而募得一千两纹银。
    奉天一家富户,开店多家,外号“瓷仙鹤”。家资巨万,而吝啬之极。法本去募化,赤足立于冰上,数天不吃不喝。又用白布缠在食指上,蘸了油,用火点燃。盘膝坐在财东家的院墙外,诵经敲木鱼,围观的人愈聚愈多,财东已令各店铺门紧闭。但众百姓已情绪激荡,或在财东家商号店门外喧闹叫喊,用拳擂打和脚踹店铺门;或将砖石瓦块掷向财东家院墙内,至夜,火把近百支。财东一家,惶惶不安,怕暴民冲入,哄抢家财,毁于一旦,不得不赶紧请其他商家出面缓和,法本终于募得重金。
    法本回到曹妃甸后,徒众渐多,他在岛上垦荒种菜种粮植树,又造盐池子,晒盐食用。他用所募资金,请来京、津、鲁、冀能工巧匠,用船运来木石砖瓦,于1868年建成曹妃甸灯塔,夜晚点亮时,五十华里内便能望到。从此,曹妃甸附近海域遇难船只便大大减少。

迁徙石臼岛  募捐那拉氏

    光绪九年(1883年)滦州地区连日暴雨洪水,海啸冲涌,曹妃甸全岛被淹,水浸没了灯塔塔基,水井也被污损。迁居已成为必然。但灯塔无人照看怎么办?传说法本是向北洋大臣李鸿章募得一笔款项,在曹妃甸新建了一座电池自动闪光的灯塔才放心离岛的。
    石臼岛方圆五十余平方公里。此岛有一奇处,只要挖个坑,涌出的水都是甜的。岛上有一朝阳寺,早已破败。法本突发奇想,闯紫禁城,找西太后募捐,以造成声势影响,重修朝阳寺。传说法本对禁卫称,当今太后老佛爷是他师姐。见面后太后嗔怪,说他蒙骗。他辩道,太后笃信佛教,比丘僧优婆夷佛前本是兄妹。
    太后终于展颜,赐黄金千两给法本重修朝阳寺。此后,法本还帮助家乡北塘建了观音寺。
    宣统二年(1910),昌黎、滦州、乐亭一带遭旱涝灾害,法本遣人从东北运来高梁米 320石,设粥厂以济灾民饥荒,获救者无数。
    民国六年腊月初四(1818年1月16日),法本清扫了殿前殿后,召众僧诵《大悲经》而圆寂。有人挽道:“天上增佛极乐园,人间留泽指航灯。”(图片来源:《凤凰周刊·新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