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人间正道是沧桑:报告王道生与王道生的报告文学

    王道生,著名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1980年,从塘沽五中调天津日报社工作,他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园丁》、《魂曲》,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他编发的报告文学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出版了四本报告文学专著;由他担任总策划和制片人的大型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他写的《黄山事变》一篇佳作,获“天津市2001年度副刊好稿一等奖”。

人间正道是沧桑
——报告王道生与王道生的报告文学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2000年10月11日,王道生以一个作家和一个新闻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今晚报发表了振聋发聩凛然正气的报告文学,《黄山事变一周玉德案的是是非非》,这篇文章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安徽省发生的一桩把清官打成贪官并推上法庭审理的冤案,进行了公正、客观、翔实的报告,在当时国内外舆论界独树一帜地挺身而出,捍卫法律的公正与尊严,将事实真相公布于天下,极大地震动了司法界。安徽省的人民群众为《黄山事变》的发表拍手叫好,奔走相告,报刊批发商乘飞机到天津,买走 10000份《今晚报》用火车托运回安徽。《黄山事变》传到周玉德曾连任十年市长的马鞍山市,如平地惊雷,善良的老百姓说:“老市长有救了!有的书报亭拉起了横幅,上面写着:欲知人间是非恩怨,请看——《黄山事变》。几天的时间,《黄山事变》传遍了江南这方热土。
    事隔一年多之后,2001年 12月5日,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长阮笑建等三人到周玉德家送达裁定书,当面宣告他无罪,《工商文汇》发表了颂扬王道生精神的《为马鞍山原市长周玉德讨回清白的人》,请看这篇来自远方的报道:“在周玉德最危难的时候,‘谁敢横刀立马,惟我道生记者’,王道生这篇‘动天地,泣鬼神’的文章,在马鞍山市、在芜湖市、在合肥市、在安徽全境很快引起了震动。文章还吸引了全国千千万万的读者,当然也引起了中央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促成了周玉德冤案得以昭雪。”
    王道生,一米七七的大个子,一副棱角分明黝黑的脸庞,眉宇间露出刚毅的性格。他不苟言笑,少言寡语,当有人当面称赞他的作品、他的版面和他的为人时,他总是憨厚地淡淡一笑,并说:“没什么,没什么”。就是这个“没什么”的王道生,他对新闻事业有一颗赤诚的心。他对读者有一颗诚挚的心,他对要报告的人或事有一颗火热的心,他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走到哪里火到哪里,走到《天津日报》他在《天津日报》火,走到《今晚报》他在《今晚报》火。40岁左右火,那是因为他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园丁》、《魂曲》,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50多岁左右火,那是因为他编发的报告文学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出版了四本报告文学专著;还因为由他担任总策划和制片人的大型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播出后好评如潮。他本人先后获得“天津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60岁退休以后还能火吗?能!他写的《黄山事变》一篇佳作,获“天津市2001年度副刊好稿一等奖”。他从天津又火到安徽乃至全国,2003年他被评选为“中华之魂”全国百名优秀人物,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证书。……有人说,看王道生《黄山事变》那股子冲劲,文章不像出自60岁的人之手,有人说他的长相也不像已到了花甲之年,有人说他朴实得不像名人……王道生有许多不像,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敢于坚持真理的无冕之王。“人在本质上都是大殉道者”,就是这个堪称“大殉道者”的无冕之王,勇于道出人民心声的王道生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在读者、在民众中铸造了美好的口碑……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荫子满枝

    王道生原是《天津日报》报告文学版主编,退休后又到《今晚报》创办报告文学版,他像一名骁勇的骑兵驰骋在报告文学的疆场上,凌云健笔,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战果赫赫。截止目前他编辑报告文学版多达 400期,创作和编发报告文学作品近 500篇,出版报告文学专集专著五部,这些数字是板上钉钉便于统计的。若要问他主持的报告文学版培训了多少报告文学创作人才?作品激励感染和教育了多少人?被写的主人公有多少成名成家成气候?这些数字是难以统计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王道生亲手浇灌的报告文学的参天大树已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王道生坦诚率真善于直抒胸臆,他采编的报告文学和他的性格一样,总是洋溢着一股凛然正气的劲头。他主持的报告文学版,具有深沉、厚重、真诚、相实的艺术风格。他的为人、他的创作和编报、编书、编电视片均被人间正道一根红线所贯穿……《人间正道》首先是文章名,那是经王道生修改编发由重阳采写的报告文学《人间正道——传字营的共同富裕之路》。《人间正道》还是一部书名,那是王道生编著的第三部天津日报报告文学集时起的名,《人间正道》还是电视系列片片名,那是由王道生担任制片人并总策划总编纂拍摄的26集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时起的电视片片名……这片子播出后在津门、在京城、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人间正道》系列片的拍摄是在国家没投一分钱,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拍摄的。作为这个片子的当家人王道生提出“我们要用正道精神拍摄《人间正道》”。他省吃俭用,近于吝啬的程度,有一日晚八点多,紧张劳累了一天的摄制组还没有吃晚饭。摄像车在南门外大街往北走,找到一家小面馆,下了车,七条大汉到面馆里落座。服务员一看是拍电视的来了,以为等来了大款,她笑容可掬拿着菜谱迎了过来:“先生,请点菜吧!”王道生说:“不要菜。”服务员问:“要几个凉菜吗?”“凉菜也不要。”服务员又问:“喝啤酒吗?”“啤酒也不喝。”服务员诧异了,心说:拍电视的都有钱啊!这些人是怎么了?她很不高兴地问:“那你们吃什么啊?”王道生不紧不慢地指着墙上的小黑板说:“五角钱一两的榨菜面,每人一碗。”“自己去端吧?”服务员生气地走了。王道生怀着歉意对大家说:“咱们有点像梁生宝买稻种了。”可是摄制组的每一个人都没觉得栽面子,他们端起面条连汤带面,风卷残云般吞下肚。之后,他们便投入了紧张的拍片中……

但写真情并实景  任他埋没与流传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谁不想“立言、立德、立功”而流传百年呢?王道生创作和编发的报告文学及文中主人公能流传多久?这要由时间和读者来评判。
    1993年春季的一个深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刚刚写完了一篇稿子正准备入睡的王道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天津市公安局办公室宣传科副科长陈连生、公安南开分局办公室主任张匡群和《人与法》杂志社记者深夜造访,想请王道生写一写方增光……张匡群开门见山:“我们政委早就仰慕您的大名了,派我们来请您,也是想法请您把方增光的事写一写。”王道生说:“我已经在好几家报纸上看见了关于方增光的报道了,篇幅都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再写……”陈连生看王道生有拒绝之意,把烟头往烟缸里一扔,像打赌似地说:“王老师,甭看别人都写过了,这个题材要您来写,我保证能在全国打响!”王道生心说:这不过是鼓励而已。次日王道生上班,天津电缆厂存车处女工周玉凤匆匆跑到报社对王道生说:“记者同志,怎么不写写方大哥帮我们办户口的事呢?如果登报需要花钱,我愿意变卖家产……”这是普通百姓的心愿啊。这是人民的心声啊!王道生被周玉凤的话深深打动了,心想:看来,方增光还有不少感人的事没被挖掘出来,有进一步采访的价值,于是答应说:“好!我一定要写!”1993年 5月11日,由王道生和戴逵贤合作的报告文学《好人倒下了——方增光留给人们的思索》发表后,立即轰动津门辐射全国,从黑龙江到香港,从北京到上海,从中央到地方,多种媒体转载、连载、评论、报道了这篇报告文学。编辑部每天都收到读者大量来信和电话……人们歌颂方增光这样的好公仆,人们也爱看这样的好文章,这人这事这文能不流传百年吗?
    一本书一般来讲只有一人作序,最多二人,您见过成千上万的人给一本书作序吗?王道生编著的第三本报告文学集《人间正道》以1000多封读者来信和一尺多高的读者电话录音整理的文字为书的序言,《人间正道》是一部具有人民性的报告文学集,用读者、用人民的语言为书序言,这样的书能不流传吗?
    王道生是一名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的新闻工作者,他曾说:“眼睛要关注人民群众,把埋在土里的黄金挖出来献给人民,比去赞美展厅里的黄金首饰更有意义。”读者称赞王道生是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家,王道生善于同读者、同人民、同他采写的对象交朋友,祖国的天南地北留下了他的足迹……在采写《黄崖关散记》的日子里,他和农民同睡一铺坑,满屋子老乡和他彻夜长谈,在采写《山坳里的一家人》的日子里,他利用国庆节四天假期北上长白山区,两次去长春市,两次到九台市,两次上河湾镇,一次哈尔滨市,历尽千辛万苦。在采写《啊!妈妈》日子里,他去北戴河用真诚打动了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的1927年入党的老妈妈,文章发表后,他又六次回去看望这位老妈妈,并和老人家度过春节,在采写《汪海将军》的日子里,他不辞辛苦奔赴沂蒙山区,并在那里过了元旦……津门的读者、业余作者和老百姓对王道生更是敬佩有加,刮目相看,人们提起王道生必会说上他采写的几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提到报告文学自然说起王道生。曾发表报告文学《作家梦》的农民作家朱国成曾“遭遇”王道生20多篇作品的退稿,他不悔不馁,仍信服王道生,他说:“我敬佩王道生,他是作者信得过的朋友,我敢为一个观点和他争辩,我们又算‘诤友’!”有一个文学爱好者提起王道生感慨万千:“王道生为了指导我写出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他和我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谈稿子,迎着大风谈了一个多小时,使我很快开窍,创作了自已较为满意的作品,王道生真是个大好人啊!”
    这就是我们的王道生!
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主题歌唱道:“胸中的路无悔的路,脚下的路无怨的路,无悔无怨朝前走,人间正道是通途。”今年66岁的王道生一生弘扬和身体力行的正是无怨无悔的人间正道。